肖星 | “专精特新”企业破解融资难,需弥补管理短板


11月20日,清华大学“专精特新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以及线上同时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院长肖星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专精特新”多为攻坚硬核科技的技术型企业,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慢,需要外部融资予以支持。但是,因为科技研发风险高、周期长,所以融资难的现象较为普遍。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专精特新企业弥补管理方面的短板。
全文内容兹录如下,以飨读者。
技术和商业的比重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肖 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系主任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院长
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各位来探讨一下,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它们的一些融资现状。我们这两年其实做了不少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研究,对一些案例企业做了深度探索,看到他们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也见证了他们其中一些企业的融资历程。我想,就用一些研究结果,来跟大家谈一谈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点看法。
01
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依然艰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专精特新”企业的整体情况。其实,第一次提到“专精特新”这个概念,是在 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当中提出来的。2013年6月,又把这个概念继续夯实。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差不多有十年的历史。
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专精特新”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过去三年左右的时间之内增长非常迅猛。2021年一年当中,就有将近1万家企业,获得了“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
从行业分布上来看,得到认定企业数量最多的是生产制造,其次是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汽车交通和先进制造。从行业占比的角度来讲,过去两年内获得认定企业数量的比例,人工智能中有将近80%,接着依次是硬件、文娱传媒、大数据、物联网。总体来讲,“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分布显示,确实凸显出硬核科技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情况。在我们的数据库里,3万多家获得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融资的企业占比不高,大概也就是1/4略多一点,也就是9000多家企业,获得了各种形式融资。剩下的2万多家企业,实际上没有过对外的融资行为。
关于不同行业获得融资的比例,排在前几位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然后是金融科技和技术服务。很明显,融资跟行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和这个时代相更契合的一些新经济、新技术的应用,获得融资的比例相对来说更高。
而且,我们研究发现,“专精特新”企业不同轮次的融资情况,其实也不是一个非常均衡的状态。无论是A轮,Pre-A,还是A+,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多。到了B轮,就少了很多,C轮就更少,能走到D轮的少之又少。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包括接受战略投资、股权融资,比例就多了一些。总体来讲,“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
以北京市为例,“专精特新”企业的申报条件当中,其中有一条是,企业最新一轮的融资估值不低于一个亿。换句话讲,这两年“专精特新”门槛已经非常高了。而且除了对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之外,其中还有一条,就是公司有上市计划,并且这个上市计划需要是已经向证监局提交了IPO报复申请并获受理,新三板除外。那么,这一两年来看,要进入“专精特新”这个行列,已经不是普通中小微企业能够达到的一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融资经历,其实是很难的。
我们也考察了一些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公司,在众多科技型创业企业当中,它们算是最终成功的企业。但是从企业成立开始,到实现 IPO 的平均时长,大部分都在10年以上,基本都在15年以上,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当中,纵然企业能够实现比较好的业绩,真正能上市仍然是非常少数的企业,并且需要长期的坚持。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融资比例差异也是巨大的。
从全国区域分布来看,上海是“专精特新”企业最多的,其次是北京、广东。在经济发展不是那么快的地区,他们的“专精特新”企业相对数量也还是比较可观的,包括四川、江西、安徽、山东。但是,在这些企业当中,获得融资的数量差异就很大了。也就是说,在一些经济相对不是那么发达的地区,虽然可能“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很多,但他们成功融资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想表达的两个因素:一个就是地区之间产业布局的差异,另一个也体现了地区之间的金融活动,特别是直接投资活跃度的巨大差异。
因此,作为“专精特新”企业,选择自己公司的经营所在地,可能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地方政府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当地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所以,创始人刚开始可能就是在自己平时生活的地方来创业,但企业想要成功发展最后走上IPO,需要众多资源的助力,还是要研究地区之间的特点。在行业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区域还是可以有选择性的。
02
技术创业公司要提升管理水平
作为一个在“专精特新”领域创业的企业来说,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那么如何去寻求融资的破局?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想法。首先,就是技术和商业要实现平衡。
我相信“专精特新”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当多的创始团队,特别是核心的创始人,是技术出身。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就面临一个问题,技术和商业的比重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怎么去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我们知道,有时候技术非常先进的东西,不一定有商业前景。而有时候,有商业前景的东西,可能在技术上又没有领先性。但是,作为一个“专精特新”企业,我们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在硬科技领域有领先性。那么,怎么去权衡技术的先进性和商业上的可持续,我觉得这是创始团队特别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研究的一些“专精特新”融资失败的案例当中,清楚地看到,一些技术背景出身的团队,为什么没能走到后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他们对于商业的忽略。这种忽略,可能确实是由他的背景决定的。
这就意味着,当这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确实是需要从外部引入一些核心成员加入。这个时候,创始人的心态、格局非常重要。
第二,还需要去理解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律。
很多行业都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高速发展的新兴阶段,行业的效益水平是比较高的,而这时行业整体的竞争水平并不激烈,同时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效益就会下降,此时管理水平还没有提上去,就会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行业重新洗牌的阶段,大量的企业会被淘汰;由于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会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这就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基于上市公司成熟的数据,我拿两个行业来做一个对比,从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到产业发展的规律。
这两个行业,一个是电子元件制造,一个是风电设备。通过这两个行业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少有行业能够长期生存在宽松的竞争环境,最多三五年甚至于两三年的时间,就会掉到一个竞争激烈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会有大量企业被淘汰。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这个时候企业想要生存下来,管理的提升就必不可少。就是说,作为一个以技术见长的创始团队来讲,想要在这个行业里长期生存下去,提升管理水平必不可少。
我们看到那么多企业,经历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够实现IPO,在这么漫长的过程当中,如何去保持自己的生存能力?技术确实很重要,但是除了技术之外,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定要提到日程上来,否则的话,你没有商业的可持续性,很难实现融资的破局。
任何一个投资人,都不可能把钱拿给一个只懂技术,而没有商业理念的团队。在融资的选择上,商业资本是要追求回报的。
第三,融资选择上要保持多样化。
在融资选择上要保持多样化,在非常早期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去寻求政府的一些支持。政府应该设立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同时也有一些科技型企业的贴息贷款,包括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的支持。所以在早期的时候,更合理的一个方法可能是寻求政府的支持。
当企业具有了一定产业化的可能性之后,就需要开始寻求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技术背景的公司来说,它的产业化阶段是成败的关键。因为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是To B的业务,所以寻求相关行业的产业资本,可能在融资早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产业资本不仅可以给这个企业带来资金,更重要的是能获取产业资源,这在早期比获得金融资源更重要。等企业在商业发展上更成功一些时,再去寻找金融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些合适的并购计划,双方能够有一些互补,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选择。
我想,作为一个“专精特新”企业,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去寻求这个融资破局,这些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时间有限,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各位。

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专精特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推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启动“专精特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以清华多学科和全球化资源为专精特新人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企业拓展更加广阔多元的业务场景,提升发展韧性,锻造核心竞争力。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专精特新“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