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郡颉:孜孜求索,熠熠人生

 

人物介绍|PROFILE

 

孙郡颉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校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校友

海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创始合伙人

 

5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每一段起伏都彰显着孙郡颉孜孜不倦的求索之心。从“中化”到“下海创业”,再从“高瓴”到“海峡”,他用严谨、踏实、低调、谦卑的人生态度开辟出自己的前进方向,也最终为“海峡”铺垫出最坚固的生存之路。

 

01

 

 下海:重掌事业主动权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广袤沃土中,中国迎来“外贸”的春天。作为成绩优异且志存高远的青年,孙郡颉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从老家烟台来到首都北京,进入彼时国内高考招生平均分数最高的顶尖高校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外贸会计专业。

 

贸大的前身是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对外贸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所专门培养对外经贸人才的大学应运而生。国家的蓬勃发展也映射到了小小的一方校园,在贸大求学的那些年,孙郡颉犹如一株得春雨灌溉、暖阳润养后破土而出的茁壮幼苗,憧憬着更高、更远、更辽阔的蓝天。

 

1990年,孙郡颉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为中化集团)。第二年,他又被分派到中化在海南设立的子公司。这乍听起来是令人羡慕的优质“铁饭碗”,但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内的萌芽,“包分配”这种就业模式逐渐显现出双向了解不足、人才匹配低效等缺点。

 

对于有较高追求的高端人才而言,这种错位则更为突出。在中化工作的四年,既是孙郡颉初步发掘潜力的宝贵机会,也是他逐步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心底深处对“自由”的渴求,他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更多决策和规划上的主动权。

 

这层渴求最终促使他从中化辞职,开启了“下海”之旅。虽然以今天的视角去回看当初的决定,孙郡颉会觉得其中难免有些稚嫩和莽撞的成分,但是,他和小伙伴们也仍然凭借着出众的个人能力和对时局政策的精准把握,赚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大额收益。

 

第一次创业最终还是走向失败。1995年底,孙郡颉从海南回到北京,成为一家日企的中国首席代表。在这里工作的五年期间,孙郡颉切身感受到了日企严谨有序的工作风格和随之带来的高效高质的成果。既契合自身的特点和喜好,又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这种严谨的作风也深刻融入了孙郡颉此后对待工作的态度,成为了某种不变的信念和准则。

 

 

02

 

 高瓴往事:资深投资人的养成 

 

孙郡颉结识张磊是在1996年。那时张磊在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工作,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同样真诚的为人方式让两人互相认可,成了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日常的来往也很密切,经常一起上课,一起探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即使张磊有好几年时间都在异国他乡求学,遥远的距离也并未影响双方的友谊。

 

出于对张磊多年的信任,和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孙郡颉也认同“中国资本市场的机会来了”。2005年初,他接受张磊的邀请,一起创立了高瓴资本。

 

此前并无投资经验的孙郡颉曾对张磊的邀请感到好奇,“我原来是做贸易公司的,对资本市场并不熟悉,也不懂什么投资炒股,华尔街有那么多你认识的专家,中美都有,为什么不找他们呢?”

 

信任就是张磊的答案,在他看来,这也是投资的本质。这之后,在高瓴的许多投资案例中,坚实的信任所带来的正向循环都在不断得到验证。

 

“ 投资不能是一言堂,所以投委会发表意见时容易产生比较大的矛盾。但是,朋友这种合作伙伴就会好很多,不管会上如何争吵,散会后大家还是兄弟。因为我们都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对方只是针对这个项目去发表意见,而且这一定是他个人在充分研究之后得出的独立且坦诚的看法。

 

孙郡颉还记得,2009年,高瓴在讨论是否投资京东时,投委会成员之间就有一些意见分歧。按照高瓴的投资思路,先找准行业,再详尽分析行业内各产业链条的不同节点,京东实际上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例如还有实力更强一些的淘宝。这两家企业展现出不同的优劣势,而投委会的争吵从谁最有潜力甚至延伸到了投资宗旨和道德的层面。

 

 

大家连续好几天争论到半夜,最后才无比艰难地得出统一的结论——守护投资的道德底线,选择不卖假货的京东。但即便如此,这些争执仍未动摇成员之间多年铺垫的信任基础,也丝毫不影响之后的关系与合作。

 

03

 

 海峡:投资文化的扎根和成熟 

 

 

2011年,高瓴成立了旗下第一支人民币基金——海峡发展基金,一期规模达到了12亿。2015年,进行第二期募集时,出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考虑,在张磊的支持下,这支基金从高瓴独立出来,由孙郡颉继续接管,名字也延用了“海峡”这个招牌。2021年,孙郡颉又在海南注册了海峡私募基金。

 

这支基金与高瓴资本的投资基因一脉相承,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哲学思想渗透进了基金的血脉。其中前两句强调了海峡的策略与定位,最后一句则彰显了海峡人始终保持的低调而谦卑的品性姿态。

 

除了坚守投资道德,在团队管理方面,所谓的“正”也体现在孙郡颉对投资过程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个人思考,由此构建出了一套机制化的团队协作方式。在只沿着团队成员熟悉的行业进行投资的前提下,他要求前、中、后台的同事均参与投委会的讨论,鼓励每个人勇敢地发表意见。这样既能锻炼团队成员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从不同侧面扫清同一个项目的盲区死角。

 

这样严谨且全面的考察规范在投资实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在一个农业公司的投资尽调中,几位团队成员敏锐地发觉出了其组织结构中存在的“异常”,从而发现这家公司对采购价格十分敏感,且缺乏数据或其他方式的监督。而实际上,对经验充足的尽调人员而言,或许恰恰是公司组织结构这样细微又基础的地方最易被忽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则表明了海峡私募基金“择优不择众”的根本取向。相较于不少机构采用的多赛道投资布局,海峡选择了“少而精”的稳健策略,而为了能从三千水中滤出最值得的那一瓢,海峡团队自始至终强调“深度研究”和“精品工程”,形成了“严谨”的文化底色。

 

“ 这个项目但凡在某个方面有瑕疵,比如股权结构、团队、估值,我们都会非常谨慎地考虑是否投资”,海峡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人尹东方表示,“没有非投不可的项目。孙总要求我们,宁可错过,不要乱投。我们不追求投资项目的数量,只追求投资的精准度和给我们投资人带来的回报。

 

在孙郡颉看来,所谓的“深度研究”,不仅体现在对企业的观察和预判这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还有和企业家们本身的接触,“其实,你愿不愿意投进这笔钱,和你们是否喜欢对方、合作时是否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息息相关”。他直言自己对链家、贝壳、自如创始人左晖的欣赏——

 

“ 他从来不打压竞争对手,开公司周年庆典时甚至专门邀请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的董事长过来讲话。想做什么之前,他总想着先把这个行业做好,行业内出现什么问题就自己砸钱先把它解决掉。这种企业家非常非常少,他的思维让他在这个行业是没有‘竞争对手’的。所以真的是天妒英才,特别遗憾。

 

 

同样让孙郡颉十分欣赏的,还有海峡私募基金在2017年投资的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也正是经过了对数家新能源公司的深度尽调以及与李斌本人的深入接触,才让海峡最终与蔚来达成合作。

 

“ 曾经有人说我们运气挺好的,还能投中蔚来,如果当时你们手里有其他同类项目,是不是也投了。对此我们想说,当然不是这样的。当时所有的新能源项目我们都看了,现在那些资料还摆在我们的案头上,我们也在持续地回顾跟进。但蔚来是在我们尽调了很多公司之后,才最终决定投的。

 

 

也许,所谓从天而降的“好运”,其实一直是均等地落在地面上,运气好坏的差异源于这块“接好运”的面积的大小。海峡的投资文化便为其不断延伸着这块“好运面积”的长和宽,由此,在今天“厮杀”如此激烈的投资市场中,海峡才能打出此般傲人的战绩。

 

 

end

 

 

总   策   划 | 王文泊

责 任 编 辑 | 李   昱

撰   稿   人 | 孙铭怡

 

 

◆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

 

 

 点击下方图片  查看更多信息 

 

 

  更多商学院人物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讲述人物故事 传递商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