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 | 董善宁 - 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实践

 

2023年1月6日,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博士做客第二十期“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本期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副主任孙天印主持,线上举办、全网直播。

 

董善宁围绕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产品发展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的挑战与建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观点分享。在问答环节,董善宁耐心解答了场外观众提出的问题。
 

主要观点如下:

 

1. 生物多样性是建立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发力空间进一步打开。

 

2. 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巨大,COP15提出新的资金筹集目标,预计一定程度上会缩减缺口。

 

3. 国内外金融机构已经在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融资探索实践,然而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部门,亟需完善促进私营部门投资融资的激励机制。

 

4. 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目前主要面临三个挑战,分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正外部性、生物多样性融资标准尚未确立以及生物多样性融资的量化指标缺失。


 

图为 董善宁

讲座开始,董善宁首先简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其发展历程。

 

他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建立可持续未来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也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全球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治理主要基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主要包括三个目标,分别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遗传资源的公平使用。

 

目前,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持续上升,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以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以前,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性公约,主要聚焦于特定领域,比如海洋生物保护、濒危生物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等。1992年至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得到大力发展,范围更加广泛。2022年COP15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达成了2022年之后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纲领性的新机制,即《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紧接着,董善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当前的融资情况。他表示,生物多样性融资与气候投融资类似,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所需投资量和实际可获得融资量相差甚远。据保尔森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为自然融资:填补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显示,2021至2030年全球平均每年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7110亿美元。其中,农田对资金的需求占比最大(43%),其次是自然保护区(20%)。

 

与气候风险类似,生物多样性损失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也可以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生物多样性以食物供应、碳封存等形式创造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损失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贡献下降,引发农业、制造业等企业亏损、倒闭或金融资产减值,从而使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物理风险。政府或市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使其经营成本增加,导致部分金融资产估值下降或成为坏账,从而触发转型风险。

 

接下来,董善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相关标准。

 

他表示,目前生物多样性金融还没有专门的标准,主要包含在可持续金融(国外)或绿色金融(国内)的标准内。

 

国际上,欧盟分类法(EU Taxonomy)是欧盟推出的一种分类工具,用以识别让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等六个环境目标。当经济活动满足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使用和管理、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森林管理这四种情形之一时,则被判定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绿色债券原则(Green Bond Principles)是由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制定的自愿性原则框架,其目标是推动全球债务资本市场为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提供融资发挥作用。《原则》作为全球性指引和建议,阐述了发行环境相关主题债券的最佳实践,推动债务资本市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原则》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绿色项目类别包括生物和土地资源的环境可持续管理、陆地与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水资源与废水管理和循环经济产品、生产技术及流程。

 

从国内来看,《绿色产业引导指导目录(2019年版)》由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发布,以便进一步厘清产业边界,将有限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到对推动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其中,第四大行业,生态环境产业,以及第六大行业,绿色服务中,均涉及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投资领域。

 

《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印发,以便进一步规范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引导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为实现国内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与国际市场相关标准趋同提供重要保障。其中,4.1绿色农业和4.2生态保护与建设均对生物多样性投融资进行了明确规定。

 

随后,董善宁介绍了四种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的发展情况,分别是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

 

绿色贷款,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在贷款业务活动中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因素,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倾向性地将贷款投向生物多样性友好型项目或领域,并提供优惠利率支持,从而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那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的项目投资。从绿色信贷投放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领域的实践来看, 主要以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为主。

 

绿色债券,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在机理是通过发行不同类别的固定收益类证券,募集资金投向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促进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生物多样性债券将募集到的资金用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其发行需要符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定义,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对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环境指标披露指引。支持海洋资源保护的蓝色债券也可用于生物多样性项目融资,例如保护海洋资源、沿海生态系统修复等。

 

绿色基金,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将分散的资金有效投资于生物多样性友好产业或公司,主要包含ESG基金、绿色产业基金和碳基金三种模式。绿色基金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将资产投向节能环保、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环境友好领域,以有效促进低碳发展目标。不同于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等债权融资方式,绿色基金作为股权融资,为项目方提供了更多的自有资金,从而帮助项目方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绿色保险,是指与环境风险管理有关的各种保险,主要产品包括野生动物肇事保险、巨灾保险、碳汇保险以及绿色产业保险等。绿色保险的重要功能是通过保险机制实现环境风险成本内部化,助力解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环境承载力退化和生态保护问题,减少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能在事前为生物多样性风险高的投资提供风险预警、评估等服务,从而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另一方面可通过事后补偿,为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资金。

 

紧接着,董善宁谈到了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所面临的三个挑战。

 

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正外部性。

 

从项目本身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都具有公益性强、收益低、期限长的特点,项目的正外部性难以内生化,商业模式盈利性差、融资难。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对于盈利性低、期限长的项目,受制于资债匹配性、盈利性等因素,对正外部性较强的生物多样性项目授信意愿不强。从项目还款来源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还款来源不充分,主要依赖财政支出,其中涉及政府债务问题。

 

二是,生物多样性融资标准尚未确立。

 

从监管角度来看,需要建立明确的统计口径,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可比性。从资产流动性角度来看,缺少标准导致金融资产交易性受限,导致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融资的积极性降低。从监管考核角度来看,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对生物多样性融资投入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

 

三是,生物多样性融资的量化指标缺失。

 

具体在项目层面,缺乏对项目的衡量和量化指标,使得正外部性不能通过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导致项目融资服务的成效难以衡量。而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或第三方投资人则难以对后续融资绩效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激励。

 

基于上述挑战,董善宁提出了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的新思路与方向。

 

首先,解决项目正外部性内生化问题可以采取两个模式。一是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核算,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价值具体化,解决项目正外部性的问题。二是,通过与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 EOD)模式结合进行项目运作,解决项目还款现金流不足的难题,为金融机构参与公益性的项目融资提供可能。

 

其次,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顶层制度建设。一是制定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和监管政策,明确具体融资投向的所属范围,以及生物多样性融资的具体项目、具体内容。二是,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将生物多样性因素考虑在识别与管理气候风险相关因素的过程中,避免严重低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三是,强化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工作信息披露机制,辅助社会各方监督金融机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根据信息披露进行业绩评价,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将生物多样性工作的正外部性内生化,提高商业模式的经济效益。

 

第三,搭建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估体系。运用金融科技,整合多方数据,打通政府各部门信息流,建立自由开放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此外,借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开发相关的风险评估、绩效评估工具,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融资绩效进行奖励。

 

第四,拓宽资金来源,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建立财税补贴引导资金、公益性基金、引入多边机构等举措,以此促成生物多样性项目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同时开发财税类政策支持性产品,绿色公益类基金合作型产品,以及多边机构合作类产品。

 

讲座最后,针对“如何推广生物多样性金融”这一问题,董善宁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建议。

 

政府及监管部门可以逐步完善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激励有益于生物多样性的投融资产品创新。借助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税费,抑制有损于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此外,政府也可以在预算支出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优先级,创新思路与金融机构展开PPP模式合作,将资金定向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是加强金融机构对项目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测算项目的生态价值和生物价值,以判断项目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竭力避免和缓释因投融资项目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开发生物多样性指数,用以识别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可持续产品及服务的公司,推出生物多样性指数型投资产品,募集社会资金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三是采用EOD、自然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等手段,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收益两者并举,投资于森林保育、土地保护、海洋资源等项目,取得碳排放配额和碳税优惠,应对气候变化并减缓自然资源损失。

 

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提高对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的认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企业的正式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努力将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环境绩效表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价值链,对整个供应链上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制造流程所产生的负面生态环境影响加以管理,运用环境、社会和治理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对接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升级为绿色可持续的价值链,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此外,从居民端来看,还需提高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有效提升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个人碳账户,利用数字化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低碳消费和绿色商品的信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运用个人碳账户中的碳积分来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提升居民在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度。

 

更多精彩内容 观看讲座回放
 
审校:孙天印
撰稿、编辑:杨粟裕

 /

 

 

董善宁博士,现任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总行一级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负责超过2500亿元余额绿色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投融资研究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获得英国伦敦政经学院金融学硕士学位和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兼任人民银行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组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双碳”目标专家工作组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三井住友(欧洲)银行结构性融资业务经理,有着丰富的海上风电、光伏电站、燃煤及燃气电站、垃圾焚烧发电站等能源项目以及LNG接收站、天然气管道、智能电网、PFI/PPP基础设施等大型直投业务经验。在此之前,任国际能源署(IEA)洁净煤中心战略分析师,负责电力、煤炭和天然气市场领域的宏观研究。曾荣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2012年Young Energy Professional Award,2022年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工程。

 

 
 
 
 
 
 
 
 
 
 
 

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

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绿色金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激励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有哪些可借鉴的低碳转型路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为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依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双周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杰出的专家学者 ,就“碳中和”、绿色金融、ESG、气候风险、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促进前沿学术与政策研究和行业实践探索的交流对话。

 

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承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

 

了解更多往期讲座,

订阅“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合集吧~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een Finance Research of Tsinghua NIFR,简称“绿金中心”或“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是我国成立最早之一、与国际合作最密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金融研究平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教授现任中心主任。
 
中心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伴随着国家30-60“双碳”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中心将全力以赴服务于国家战略、世界发展,在碳中和实现机制与路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科技赋能碳中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ESG投资研究、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关联关系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支持国家相关部委、金融监管和头部金融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