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均:做一家创造价值的生物集团

 

人物介绍|PROFILE

 

吴培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校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校友

北京科为博生物集团 总裁

 

如果要用一句简短的话来介绍科为博,吴培均会说“一家创造价值的生物公司”。“创造价值”四个字是吴培均为人处事的毕生哲学。为此,他用文化来塑造科为博的性格,用制度来守护科为博的发展。在吴培均身上,无处不体现着一位实业企业家对他人、对社会的深厚情怀。

 

01

 

 “有文化”的企业 

 

打开科为博的集团官网,在首页的中间栏就能看到“企业文化”这一项。“价值观、工作精神、创立宣言、家文化”......页面上详细且完整地记载着这家企业方方面面的“想法”。即使是不熟悉科为博的人,也能感受到这家企业处处流露出的对文化的重视,这似乎在技术主导型的企业中很少见到。

 

 

一家企业的风格往往和其创始人密不可分。与吴培均见面的前几天,科为博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工厂召开年会,他在会上说,“一个人,他会愿意大家说你是有文化的。企业也一样,也会希望别人认为这是一家有‘文化’的企业。我们要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科为博,而不同就体现在这里。”

 

吴培均非常乐意介绍科为博的企业文化。他告诉我们,核心理念就是八个字:成就他人,实现自我。这里面浓缩着的是他这么多年人生历程中宝贵的思考和感悟。从农科院的技术型人才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业者之一,又从2009年重新创业至今,吴培均从不同角度深刻感受到了一家企业的生存之道和存在价值,也渐渐沉淀出如今吴培均的个人气质和科为博的企业文化。

 

 

一路走来,科为博从白手起家到向着世界级生物集团的目标进军,见证了太多蜿蜒曲折却又辉煌壮阔的风景。用吴培均的话来说,这一路上就像是“最初骑着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吭哧吭哧骑很久,能换摩托了,再使劲骑啊骑,终于能换小汽车了。”先付出,才可能会有回报,所以他特意强调:“这几个字顺序不能乱,是先成就他人,再实现自我”。

 

除了付出与回报,“成就他人”在吴培均的心中蕴含着更广阔的意义。作为企业主,他希望为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有所成长的平台,成就员工的个人发展,于是便形成了科为博的“家文化”——成长、创业、梦想之家;对行业而言,他希望科为博能为生物大健康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推动整个民族产业的进步,于是以“成为世界级的微生态制剂和酶制剂供应商(制造商)”为企业目标;而站在更宏观的社会层面,他希望自己的企业、行业能够真正助推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也就浮现出了科为博的使命——让生命更健康。

 

而所有的付出,都是不断为自己、为他人、为企业、为行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科为博的英文crvab来源于“Create Value Biology”,对价值的追求深深地融入了这家企业的血肉和骨髓,“是否创造价值”也成了科为博的一切工作准则。

 

人类最先进的技术,来源于梦想,来源于超越,没有强大的内驱力,是无法在技术上做到更好的突破,更何况在无人区去探索。所以精神与文化是技术的强大支撑!

 

02

 

 企业管理,不同于科研的学问 

 

 

“ 光有文化思想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制度去落实它,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认同,让这种文化成为一个企业的‘性格’。

为了能让理论真正指导实践,吴培均非常重视公司的制度建设,设计了许多小巧思来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文化认同。

 

例如每个员工都要坚持写工作日记,以此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效,身为老板的吴培均也不例外;还比如每个业务人员都有一张自己的财务报表,记录个人创造的收支盈余。此外,为了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即使是公司事业部的老总,吴培均也要求他们亲自去往“一线”,而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在任何办公场所,没有他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作为“技术导向型企业”,他要求,实验室比办公室大;技术人员比管理人员多;技术人员收入要比管理人员收入高。

 

 

管理好一家企业的学问,在吴培均看来并不亚于科学研究。过往的人生经历和朋友圈子让他切身感受到科学家和企业家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些观察体会极大地帮助他实现了从技术到管理的成功转型。

 

“ 比如对于这张桌子,研究就是拿着一个显微镜仔仔细细地看它的结构、形状、材质、功能......而管理是站得远一点,如果发现桌面有凹凸不平,就伸出手或者用工具把它给磨得更加平整。研究者往往过于聚焦细节,反而容易忽视更宏观、更重要的问题。这两类人各司其职,且同时让渡部分权力,对一家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才是最优选择。

 

 

当科为博的发展态势越加向好,真正开始走出国门、朝着世界级企业的目标行进,作为企业之主的吴培均也开始考虑这辆越来越大的车要怎么跑得更快、更远、更稳。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时代背景下,眼见华为等企业走出国门后的重重受阻,以及科为博已经遭遇的很多技术壁垒,吴培均采取了两手规划的策略。

 

一方面仍要主动向世界市场出击,成为行业的领航者,“至少前三名才叫世界级”。另一方面则是横向拓宽相关产业和技术服务,如果真的遭遇严重的“封锁”,至少能够充分调动国内市场的巨大体量,继续等待更加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03

 

 于更高处寄情怀 

 

 

无论是之前的工作还是自己创业,吴培均从来不是简单利益导向的人。相比金钱上的回报,他更加看重的是一家企业为社会带来的正向价值。还在农科院的一家企业共同创业时,吴培均便对董事长直言:“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一定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在经营理念等方面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这句话最终也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中国,中小微民营企业解决了超过80%的就业问题,民营经济的力量举足轻重。在吴培均看来,在疫情扰乱全球经济秩序的几年里,能够坚持“活着”并发放工资的民营企业,实际上已经扛起了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

 

“ 相比投资业‘低风险,高回报’的单一逻辑和目标,我实际上更愿意跟做实业的人打交道。跟这种有社会责任和企业家情怀的人交流,我会非常尊敬他们。除了解决就业这种实际问题,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振兴民族产业、走向世界舞台的使命感,更高一层的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和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挣钱只是顺带的。

 

 

在计划创业的前几年中,吴培均便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和生物产业将会有非常辽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和追求必然是趋势之一,其中,疾病的预防和解决就成了头等大事。近几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动物学专业毕业的吴培均很清楚“医学的底层就是生物学。”

 

既有可预见的前途,又深深关乎人类的福祉,两个方面都赋予了吴培均充足的动力去继续自己的事业。“我们企业家的最大‘政治’,就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为客户创造性价比更好的产品,让我们的员工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公司实现更好的盈利去发展,去让这个社会更美好。”

 

 

end

 

 

总   策   划 | 王文泊

责 任 编 辑 | 李   昱

撰   稿   人 | 孙铭怡

 

 

◆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

 

 

 点击下方图片  查看更多信息 

 

 

 

  更多商学院人物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讲述人物故事 传递商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