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 | 两组数据背后的经济信号:金融数据超预期宽松 物价数据超预期下跌

 
 
 
 
 
 
 
 

近日,2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有两项数据引发关注,一是金融数据超预期宽松,一是物价数据超预期下跌。两组数据对比后是否透露出我国经济有通货紧缩的担忧?对此,有专家否认指出,目前我国数据不符合传统的通货紧缩的标准,物价相对稳定,为宏观政策进一步打出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提供了空间。

 
 
 
 
 
 
 
 

 

 金融数据超预期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3月10日公布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从数据来看,信贷、社融以及广义货币(M2)等都超预期宽松。

 

贷款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3亿元。这是继1月信贷大幅增长后,2月新增规模续创同期历史新高。

 

社融数据显示,2023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5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元,同比多增9241亿元,社融数据实现超预期放量。

 

2月末, 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创下2016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上述金融数据来看,经历1月快速增长之后,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总量和结构均十分亮眼。

 图1:新增人民币贷款当月增量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物价超预期下跌

 

和金融数据超预期宽松形成对比的是,2月物价数据超预期下跌。

 

国家统计局3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平均来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其中, 2月CPI同比上涨1.0%,远低于1月份的2.1%,环比下跌0.5%,创历史最低,显著低于市场预期。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价格稳定和国际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

 

从结构上拆解来看,CPI增速下行主要受到春节错位因素影响,工业消费品(扣除能源)、鲜菜价格、猪肉价格下降幅度大对物价下降形成推动力。此外,2022年末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窄幅震荡,能源价格平稳,也是居民消费价格能保持低位运行的原因。

 

 图2: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单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背后有哪些经济信号?

 

一方面是金融数据超预期宽松,一方面是物价指数超预期下跌,是否如有些观点认为的我国有进入通货紧缩的担忧?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指出,中国目前的CPI表现并不符合经典的通缩概念。按照传统标准,出现通缩一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全面下跌,二是持续的下跌。所谓持续的下跌,虽然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CPI持续两个季度环比下跌就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目前数据不符合这一标准。

 

国家统计局也指出,“春节错月”效应是2月CPI同比涨幅回落幅度偏大的主要原因,长期来看,随着国内需求逐步改善,对相关价格的拉动可能会有所增强。国际输入性因素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国际价格的高位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还在延续,可能还会对国内有一定的输入性影响。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指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主要从供给端应对疫情冲击,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我们更注重供给端调控。目前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这也是为我们未来的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创造条件,这也为我们的货币政策未来留下了空间。

 

物价相对平稳,也为我们打出宏观经济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带来了政策空间。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等认为,2023年1—2月的经济数据让我们确认了年初较高的经济修复速度,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消费、投资和生产均出现改善,经济修复稳中向好。目前物价平稳,宏观政策发力空间大,现阶段经济修复还不稳固,政策还需打好组合拳,以助力经济的全面复苏。

 

(本文转载自“清华金融评论”微信公众号,文:丁开艳)

 

 

全球金融GSFD项目(简称全球学者项目)是清华五道口定位最顶尖、学员素质要求最高的教学项目之一,项目融合了清华大学校内外的顶级教育资源,通过严谨系统的课程教学和研究训练,培养担负全球责任、面向未来的学者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