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勤超:向上攀登

 

人物介绍|PROFILE

 

陆勤超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校友

长江商学院 EMBA校友

丹麓资本 创始&执行合伙人

 

在今年三月创业邦发布的2023科创女性影响力大奖榜单中,前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丹麓资本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陆勤超荣获“最值得关注的女性投资人”。此外,陆勤超也频频斩获投中、福布斯中国等业内知名机构颁布的数座大奖。最近几年,在可孚医疗、晶泰科技等大热的医疗企业背后,都能看到这位投资人的身影。

 

细分领域的硬实力、专注于早期投资的丰富经验以及一次又一次打破边界的探索,书写了红杉全球第一位女性合伙人——陆勤超前半生的事业传奇。“向上攀登”,是丹麓资本的精神,也是陆勤超的人生信条。

 

01

 

 从医学科班到商海浮沉 

 

在2018年离开红杉的时候,陆勤超已经是红杉全球的合伙人,但对于离开,她没有过多地犹豫。

 

她知道很多人不理解。例如周围同事会觉得,“都做到合伙人级别了,拿着那么高的薪资,已经够开心了吧。”但是,她也很清楚,虽然自己没有对未来做详细的规划,但“内心深处一直希望能够run something”。所以,四十岁的关口,她的选择仍然是——继续探索未知,“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

 

这股不安分的劲很早就在陆勤超的生命中展现了出来。

 

时间回到1996年,陆勤超刚刚从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正在找工作机会的她发现了中山医科大学科研处的招聘信息,所有的要求都符合,除了两条——只要男生、硕士学历。即便这样,陆勤超还是跑去现场,冲到面试官面前毛遂自荐,“我也挺不错的!”

 

最后,虽然第一印象很好,但面试官坚持了这两条硬性要求。不过,对方把这个年轻气盛的小姑娘推荐到了学校的教务处。

 

 

陆勤超正式踏入商海是在1998年,对眼前循规蹈矩、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感到有些无趣,不安分的心开始促使她寻找别的选择。而90年代末,正是外企在华的光辉岁月。优秀的陆勤超从众多求职年轻人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强生(中国)理康子公司。

 

在强生工作期间,陆勤超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当时的内分泌医生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仪和监测血糖;之后,她又在一些国际品牌的产品公司工作过,协助骨科植入物等产品进入中国并扎根中国市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市场营销能力在陆勤超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很快,她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已能够游刃有余。但她自觉营销并不是她最终的选择,渴望能跳到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于是逐渐把目光聚焦到有亚洲金融中心之称的香港。

 

对于这样拒绝安稳的性格而言,兴趣是指引,执行力才是关键。一旦认准目标,陆勤超马上行动,开始筹划去香港中文大学读商学院。她一一搬除挡在前面的障碍——毕业不久、没有足够积蓄,她就从亲友那里借钱;怕自己犹豫和放弃,她就果断辞职,不留退路。

 

2000年前后的香港,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电子科技、金融、对外贸易、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令内陆城市望尘莫及。来到香港读MBA后,陆勤超身处高度自由多元的经济和文化环境,极大拓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也结识了海内外众多金融界的朋友,开始和投资结下不解之缘。至此,一位顶尖的风险投资人,初步显出了她的轮廓。

 

02

 

 “一生一次” 

 

说起中国VC行业的发展,则迈不过2005年的夏天。十七年前,红杉、凯雷、红点、经纬创投等25家硅谷“VC天团”联合组织了一场访华之旅,漂洋过海,点燃了外资基金入驻中国的热情。之后,一大批美元基金纷纷在华设立机构,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当属投资了Apple、Google、Cisco等知名企业的红杉资本。

 

红杉在全球每一个市场设立基金时,都会选择熟悉本土文化并兼具全球化视野的投资人。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沈南鹏。在红杉基金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的支持下,红杉中国于当年9月成立。在红杉的引领下,北极光、赛伯乐等外资机构也来到内地设立分部。从此,2005年成为中国创投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在接到红杉中国的工作邀请时,陆勤超刚从港中大MBA毕业,正在重庆出差。那时正在为进入投资圈做准备的她,已经给好几家基金投了简历。邮件里,红杉中国合伙人张帆没有告诉她机构的名字,但留下一句,“如果你想进入风险投资行业,那么这将是‘once in a life opportunity’。”

 

陆勤超明白这个机会的份量,提着箱子就飞去了北京。

 

从2005年到2018年,陆勤超先后在红杉中国北京办公室、香港办公室工作,陪伴红杉中国在国内创投行业从零开始扎稳根基,也伴随着中国一级市场投资进入了飞速发展的2.0时代。对于陆勤超个人而言,她则用这十三年的时间,步步攀升,从分析师到投资经理,再到副总裁、董事总经理,最后,在2015年成为红杉全球第一位女性合伙人。

 

第一位,意味着前无来者。早期的VC行业聚焦于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而这些领域几乎被男性创始人和投资人“垄断”。在男性主导的语境中,无论是产业链调研的过程,还是触达创始人的场景,女性投资人往往都很难参与进去。

 

而突破重围从来不是靠运气。VC1.0时代,行业内还是一头雾水,也没有专门的培训。进入红杉中国的前四年,陆勤超一边用120%的工作状态担任着“最强辅助”,一边保持着敏锐的观察——看前辈们如何发问、如何评判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沉稳的心态是她熬过第一阶段的关键词,“经常熬到半夜还在写报告、建模,Senior的同事成功了,我作为Junior的同事,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逐渐地,陆勤超开始独立负责投资项目。前期扎实的积累炼出了她精准的投资眼光,从2009年起,她陆续主导投资了健帆生物、新产业生物、奕瑞科技、稳健医疗、ARMO、晶泰科技等医疗器械或新药研发企业,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仅用十年时间,她便坐到了合伙人的位置。这条前无来者的路,被她走通了。

 

但当年看似的遥不可及,实际上,都来自日夜累积的星星点点。

 

03

 

 再一次,打破边界 

 

 

这条路上,一代代的红杉前辈也激励着陆勤超。她记得,他们之中,有的人退休了便开始专心写书,还有的人去竞选了州长,即便是到了接近暮年的人生阶段,大家也都有各自的追求。于是,她常常想,自己也会有退休的那一天,当它到来的时候,“我会希望从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退休呢?”

 

陆勤超的答案是,从头开始做一些新的尝试。2018年2月,她和前分享投资医疗基金管理合伙人苏震波共同创立了丹麓资本。和苏震波的双向选择,是基于两人相似的背景和价值观。

 

“ 我们是在青松会医疗社群认识的,结果发现,我们对一些学员的点评或者项目的评价非常一致。再一聊,发现我们都学临床,他也在强生工作过,也是广州人,特别巧。他那时正在计划离开分享,那这样的话,组队总比单打独斗好。

 

 

投资,一直是陆勤超喜欢且很有经验的事。但独立做基金之后,她得先完成更重要的工作,募资。这对陆勤超来说既陌生也有些犯难。然而,和大多数会在此时感慨难处的人不同,陆勤超始终抱持着最平和的心态,这是因为,她早在做出选择之前便想清楚并接受了路上可能出现的曲折。

 

“ 因为想做这件事情,早知道会面对这些东西,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很正常。既然选择了要尝试没做过的,那就去见LP,去聊。虽然不一定能表现好,也不一定有成效,但我有勇气不断去见新的人,因为我的心态一直都是,不求每个人都喜欢我,但总有欣赏我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就够了。

 

在VC行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方向迈进的新一轮浪潮中,丹麓资本专注在陆勤超和苏震波最擅长的大健康方向,以“投早、投小、投创新”为不变的投资密钥。

 

早期项目一般不太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在近年的资本寒冬中,丹麓资本仍然保持着正常的投资节奏。但同时,由于技术、团队、商业模型都只有雏形,早期项目的投资门槛和风险都更高,需要对行业趋势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极其敏锐的洞察。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临床医学专业出身和多年的医疗行业营销和投资经验叠加出陆勤超和苏震波的独特优势。因此,当众多机构争相扎堆头部企业,丹麓资本仍然希望“陪着创业者从山脚下开始攀登,直到事业的顶峰”。这也正是丹麓资本logo的由来——一座呈三角形状的山峰。

 

不少人看好这只“年轻”基金的未来——红杉资本、汤臣倍健、光大控股、国投创合等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纷纷入局。目前,丹麓资本管理着4支人民币基金和1支美元基金,管理规模近20亿。丹麓资本交出的成绩单也非常漂亮,合计投资项目超过50个,I期、II期人民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IRR、MOIC都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I期基金进入第五年,已经实现良好DPI。

 

不求多,只求精。对于丹麓资本,陆勤超的想象是,“一家口碑优秀的深度垂直医疗基金”。目前,它也正朝着这个方向稳步迈进。

 

 

 

end

 

 

总   策   划 | 王文泊

责 任 编 辑 | 李   昱

撰   稿   人 | 孙铭怡

 

 

◆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

 

 

 点击下方图片  查看更多信息 

 

 

 

  更多商学院人物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讲述人物故事 传递商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