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琳:健康和亚健康之间,还有很多选择

人物介绍|PROFILE
张雅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科创中国项目
北京本元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爱存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中关村生物银行 联合创始人
从影视圈到科技圈、26 岁当老板的跨界之路,对张雅琳来说并不像听上去那样光鲜顺遂,外界的质疑、极高的专业门槛、风格迥异的团队、长时间的摸索试错都是这条路上的真实难关。
每一关的背后,都对应着她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所以,一谈起创业,她立刻开玩笑地说,“想不开也千万别创业。”
但也正是因为她永远愿意试着去克服困难,永远保持着对未来世界的热情和好奇,所以,她始终是团队中那个最适合领舵的人。也正因此,她才敢于走一条业内全新的赛道,“不用等着资本认领,而是去启发资本”。

01
跨界:从制片人到科技公司 CEO
灯红酒绿的影视圈,光鲜时髦的派对,各种各样的艺人朋友......在 26 岁之前,作为一名电影行业制片人,张雅琳早已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在周围人眼里,她年轻、漂亮,总是走在时尚前沿,让人羡慕不已
但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给自己的生活来了个 360 度大转弯。不仅从电影行业跨界到高门槛的科技行业,还直接上任 CEO,接下了北京市首家“生物银行”的重点项目,完成了中关村生物银行从0到1的搭建。
这巨大的跨界,成了很多人对张雅琳的第一印象。
但实际上,转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说起最早的触动,是张雅琳曾经机缘巧合地帮助了一些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朋友。正是这几次帮忙,让她意识到人类在疾病面前是多么渺小无力,这和金钱、权力、社会地位都没有绝对的关系,最重要的只是,现在是否有一项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有,就可以好好活下去;没有,那生活的质量时时刻刻都受到威胁。这让张雅琳感到,“在这个行业能帮到别人的那种‘帮’是非常不一样的”。这种很难从其他行业中获得的强烈价值感,像一块磁石,深深地把张雅琳吸引了过去。
下定决心深耕的她,继续保持着当制片人时“2年干别人7年的活,每天早上5点下班,中午11 点上班”的“卷王”工作模式——白天上班,同时记下难点疑点,晚上回去就自学专业知识,每天来回通勤 60 公里的路上则不断复盘、整理工作计划。
除了较高的专业门槛,团队管理成了另一大挑战。在张雅琳团队里,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 40 岁以上,“文化背景不一样,学习方向不一样,沟通交流的模式也不一样”。
从刚开始偶尔会被气哭,到如今巧妙地融合各成员的风格,有了自己的管理心得,张雅琳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摸索之路。
“ 你要观察你的团队,找到每个人的特点,然后用他们舒服的方式去沟通。思考慢的人,你就让他慢慢想;急躁一点的人,你就耐心等他急躁完,然后再引导他去推演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且外表出众的女性,再加上跨界,让张雅琳一开始受到了很多质疑。她不避讳地坦承,不少人对她的家庭背景、经历都很好奇,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猜想。
但一路走来,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会在被骂时回怼过去的小姑娘,而是更清楚地意识到她应该把时间精力放在哪些更值得的地方。
“ 现在环境这么卷,即使有很好的背景条件,对你本身的事业而言也只是加分项。你必须要回过头去打地基,自己做好之后才会得到资源和帮助,做得不好,家里有金山银山也没用。尤其是在医药行业,想靠烧钱(成功)的话,你烧一个试试。”
实际上,跨界,曾是张雅琳进入生物科技行业的劣势,但如今也正是因为非技术出身,才给了她更跳脱、更远观的行业视角。
02
康养赛道,前途无量
2021 年2 月份,张雅琳创立了自己的新品牌——爱存细胞。她希望走到更前端,搭建起一座链接上游生产者和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的桥梁,为其筛选出高匹配、高品质的健康产品,以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爱存细胞隶属于本元集团。这是一家集细胞、蛋白、基因、微生物等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国际化平台公司,并且也是生物科技领域中为数不多关注人类长寿、生命质量、器官抗衰老的AI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
这条赛道,来源于她在生物科技行业工作七八年的经验总结。她发现,宏观而言,生物科技行业的赛道可以粗分为两条。
一是最传统和最主流的药物研发,投入高,风险高,但资本估值、收益和社会价值也极高;另一条是科技含量高的康养赛道,这在国内目前还很小众,大多被市面上鱼龙混杂的保健品占据,因此还是片待开垦的土地。
非技术出身,也没那么多“金山”可烧,但却有积累深厚的产品和运营思维,张雅琳择定了后者,希望从技术成分的层面去验证产品的有效性,用临床医药的研发思路来解决各类康养需求。因此,她组建起一支风格在业内极其少见的团队——既有生物医药的专业基础,又有产品和市场思维。
由于在国内几乎没有前人的样本可借鉴,张雅琳几年来一直奔波在世界各地,去考察那些发展更早更充分的国家的康养产业。
比如日本。前阵子张雅琳去日本出差,发现很多日常岗位都有80 -90岁的老年员工,比如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日本社会异常严重的老龄化程度,几乎随处可见。
张雅琳发现,日本的一些小诊所内也产生了旺盛的抗衰老消费需求,并且流行着一些很新鲜的业态,比如种类繁多的“注射菜单”,用打针的方式来输入维生素、保健品。这种注射已经成为很多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次需求,和国内的一些都市白领用午休时间去打一针玻尿酸一样,普通到和做个头发没什么区别。
“ 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当老了之后身体机能下降,或者有一些小小的身体不舒服,觉得去医院太麻烦,但又确实会对日常生活体验造成影响,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在健康和亚健康之间,还有很多选择。它们或许可以用一种更高效、更便捷、更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方式帮助你提高健康。”
康养赛道的巨大潜力,以及自身团队的优势,让张雅琳有充分的自信去填补研发端和消费端之间的鸿沟。她计划在今年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态圈——联合全球技术源头进行研发、选品和测评,实现产品化后,依据C端特点匹配给相应的B端合作机构,共同完成推广和销售。
“我们的上游是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和学校,他们其实也很想知道市场的声音是什么、客户是谁,这对我们这些天天处在一线的团队是最清楚不过。另外,因为我们有一些供应链的能力,所以下游机构跟我们合作会非常轻松,不用压货,只用认真做品、完成推广,这样达到真正的良性循环、合作共赢。”

03
定个小目标,活到150岁
“人生需要长线规划,我18岁时就知道自己28岁要干什么,现在30岁,也很清楚40多岁时要干什么。”这是张雅琳的风格,一旦择定赛道就不再轻易改变,“成不成功往后放,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全力。”
在对生命的想象上,张雅琳有更加“长线”的规划。她的人生第一目标不是要在事业上取得多大成就,而是要活到 150 岁。这个在旁人听上去有些疯狂的论调起源于一个简单到有些浪漫的想法——“因为想看看这个蓝色星球 150 年后是什么样子”。
实际上,她并不觉得这很疯狂。“对于我们这些行业内的人,其实经常接触最前沿的学说和技术,会觉得有很多技术路径都可以实现。”她笃信,以当前生物科技发展的速度,所谓的“永生”在不远的未来也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对生命、未来的强烈好奇和热情,构成了张雅琳的人生底色,让她始终保有追逐目标的决心和勇气。
而当她把人生拉得足够长,很多选择也在她心中变得清晰。比如,如果要在康养赛道上做出一条厉害的供应链,那就需要足够丰富、不断更新的知识库,所以她目前正在准备进入下一段学习,“毕竟行业是千变万化的,技术每天都在更新”。
此外,在长线的思维模式下,浅表的东西会往下沉,真正重要的核心会慢慢浮现。张雅琳坦承,更年轻时,自己还非常在乎公司的规模大不大、出去要怎么介绍“我是谁”。现在,她早已绕出了心里的迷宫。
在漫长的生命周期里,动态的起伏才是正常的状态。眼观全局和未来,一时的起落便不再那么放在心上。“这些都不重要。你是不是真正有实力,能不能沉下心来把东西做好,才是真正核心的关键。”
end
总 策 划 | 王文泊
责 任 编 辑 | 李 昱
撰 稿 人 | 孙铭怡
点击下方图片 查看更多信息

更多商学院人物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讲述人物故事 传递商业观点
